“只要9.9元,1天能领200元”“一杯奶茶钱,隔离一天,躺赚千元”“有了隔离险,带薪隔离不是梦”等诱人口号,让隔离险一经发售便引爆市场,仅某旅游平台上的短期隔离险已售出了16万份。
不过,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变化,隔离险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。
《中国经营报》记者在黑猫投诉平台上以“隔离险”为关键词检索发现3533条搜索结果,大部分投诉时间节点在今年上半年。记者梳理总结发现,隔离险常用拒赔理由有两个:不是中高风险地区;无法证明因为密接而隔离。
保险公司人士告诉记者,去年保险公司能赔则赔,比较宽松,一些模糊情况也会通融赔付。到了今年,由于疫情反复,出现上海、长春等地大面积蔓延的情况,面对大量理赔需求,保险公司理赔收紧,严格按照合同条款进行理赔。按合同条款赔是依法依规,如果全部通融赔,保险公司会面临赔穿风险。
监管要求审慎开发
据了解,消费者购买隔离险主要来自保险代理人、保险经纪人、互联网保险平台和第三方平台渠道。比如,一些购票平台或者第三方支付平台会定期推出相应的保险产品,在购买车票或者酒店时平台会推荐隔离险产品。
业内人士介绍,目前很多消费者只关注宣传语,加之销售误导,而忽视具体保险保障理赔条款,这一定程度上为日后出现的理赔纠纷埋下伏笔。
|